改革开放40年,中国影视剧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40年来的影视剧创作,突出的成就和厚重的作品都在现实主义创作,其根本经验也在现实主义,而那些脱离现实、疏离时代、回避主流和只求眼球效应的作品,哪怕曾鼓噪一时,但转眼被人们遗忘。
40年来,现实主义影视剧不断呈现新面貌,其发展进步既表现在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也表现在历史正剧中。梳理40年来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既是对成功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为了分析当下影视剧创作得失,为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提供借鉴。
一、现实主义影视剧更加注重表现时代精神
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40年来的影视剧创作始终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紧紧相连,艺术化地呈现社会的温度和时代的进步,从不同侧面反映时代主流精神。
1980年代前半期,文革结束,“伤痕剧”走上前台,这类剧反映了人们挣脱极左桎梏后的深沉思考,电影《牧马人》《芙蓉镇》都是那一阶段的现实主义力作。
同时,直面改革现实的电视剧相继问世,1980年的电视剧《乔厂长上任》对准改革题材,《蹉跎岁月》反映云南地区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和思想改造,1987年的《葛掌柜》《庄稼汉》等以农村发展背景为切入口,通过典型人物故事,展现农村改革进程。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腐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生死抉择》等反腐题材电视剧,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进入新世纪,中国影视剧走向成熟。现实主义创作持续兴盛,创作紧跟时代发展,将社会的细微变化折射在荧屏银幕上。
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关注家庭暴力,《家有儿女》聚焦少儿题材,《士兵突击》开创现实主义军旅题材新境界。《中国合伙人》《鸡毛飞上天》再现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青年创业的热血故事,高扬时代精神。
《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这些改编自经典名著的电视剧尊重原著的现实主义理念,展示出厚重的历史底蕴。电影《十八洞村》《南哥》反映基层一线的扶贫故事,《可可西里》《天狗》关注严峻的生态环保。
2017年引发全民热议的《人民的名义》,聚焦十八大以来反腐风暴,回应时代话题,彰显公平正义。《杨善洲》《黄大年》《太行赤子》等表现改革开放中甘于奉献的时代楷模形象。《情满四合院》描绘改革开放以来普通人生活变迁,显现工笔画式的现实主义风采。
还有诸如《小别离》《归去来》聚焦年轻一代海外留学问题,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回顾改革历程,刻画创业者的精神升华。电影《我不是药神》直击医疗民生问题,引发全民讨论和反思。这些影视剧从各自角度描绘时代侧影,立足社会议题,切中时代痛点,彰显出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魅力。
二、现实主义影视剧更加注重典型人物塑造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反映在影视剧创作中,就是人物需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回顾40年现实主义影视剧经典,首先跃入观众脑海的,一定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
那是一批挺立于改革潮头的“弄潮儿”形象,如电影《生死抉择》中坚持国企改革的市长李高成,《中国合伙人》中意气风发的创业青年的成东青,《十八个手印》中敢于改革的凤阳县基层干部陈开元,《鸡毛飞上天》中的敢闯敢拼民营企业家陈江河等等。
那是一批叱咤风云、立下丰功伟绩的共和国形象,如电视剧《换了人间》《海棠依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群象。
那是一批追求光明、敢于牺牲的革命者和英雄形象,如《潜伏》中的余则成,《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杨立青,《北平无战事》中的方孟敖,《风筝》中的郑耀先等等,再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
那是一批为民请命、勇担重任的历史人物形象,如《大秦帝国》中的渠梁、商鞅,《大明王朝》张居正、海瑞,《雍正王朝》里的雍正,《大明劫》中的吴又可,《于成龙》中的于成龙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承载主流价值观,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连缀成中国故事的人物长廊,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三、现实主义影视剧更加注重类型化表达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审美品味日趋多元化,现实主义影视剧在艺术内涵上不断发展,突出特点之一是更加注重类型化创作。主要体现在:
主旋律影视作品更加类型化,人物摆脱千篇一律的“高大上”形象塑造,宣传国家意识形态的诉求与影视作品对艺术性的追求结合更加自然融洽。《建国大业》《红海行动》《芳华》《风声》《亮剑》《潜伏》《风筝》等佳作频出,主旋律类型化受到观众欢迎,也受到了市场的肯定。
社会问题影视剧积极尝试类型化,艺术地触及社会痛点。《亲爱的》《失孤》《我不是药神》等社会问题类型片发人省心,《钢的琴》《驴得水》用喜剧手法反映荒诞现实,《天狗》《十八洞村》用更类型化手法反映农村环保与扶贫问题,在保证思想深度的同时,结合类型化手法让作品变得“更好看”。
都市类型影视剧已经成为重要类别,如反映婆媳关系和婚姻问题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国式离婚》等,青春类电视剧广受年轻观众喜爱,如《奋斗》《欢乐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都市类型电视剧中的行业剧开始兴起,如医疗剧《心术》,职场剧《猎场》,律政剧《离婚律师》,海上救援行业《碧海雄心》,警匪剧《白夜追凶》等,其中部分的类型化影视剧更是出口海外,进军市场,这些作品都是类型化创作的新成果。
四、新时代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方向
2017年,中国影视剧市场继续高歌猛进,全年生产电影故事片798部,全年电影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居世界第二。电视剧年产量稳定在1.5万集左右,生产数量世界,从产业角度来看,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进入新时代,观众审美升级,时代呼唤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亟需现实主义引领。
首先要强化现实主义创作自觉。我国自古拥有优良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上至《诗经》对百姓生活的真实反映,到《离骚》中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再到唐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汉卿的《窦娥冤》,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关心百姓疾苦,反映时代风貌的伟大作品,我们有理由感到创作的自信,也有理由坚持创作的自觉。
其次,要紧紧把握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流。放眼当今中国,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值得我们深刻铭记;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只有专注于主流生活实践,抒写人民悲欢,叩击社会痛点,才能创作的影视剧作品。
后,影视创作者要加强“工匠精神”。编剧、导演、制片、服化道、演员、制作、发行、播出、评论等都要有工匠意识,沉下身子,力戒浮躁,尊重生活本来面目,刻画好人物精气神。只有用“工匠精神”打造的现实主义,才经得起岁月的淘洗,才能在影视艺术长河中绽放永恒的光芒。
(来源:中国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