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电影技术标准规范的升级已步入 “路径依赖”,是时候动一动了!
所谓“路径依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解释说,它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01 .关于电影技术标准,
一些电影人士的“置喙”
一位资深电影技术工作者曾向“艾维电影”直言不讳地讲道:“如今的电影创作早已远离胶片,但很多的放映技术标准,特别是亮度和对比度等指标的制定,依旧沿袭了胶片时代的指标,这便是典型的“路径依赖”。”
接着,他举例佐之:“DCI规定,数字影院2D放映银幕中心亮度为48±10.2cd/㎡(14±3fl),我国现行的放映系统也是采用了这一亮度标准。为什么是48cd/㎡ ? 这主要是沿用了胶片时代的指标。由于胶片放映机灯泡的工作特性和人眼视觉特性影响,亮度越高,灯泡温度越高,灯泡过热会导致胶片熔化。而受帧率的限制,更高的亮度会使画面闪烁更加明显。此外,考虑到放映系统的兼容性和实现成本,48cd/m2是比较合适的亮度。”
若从以往的现实技术条件出发,以上标准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然而随着数字电影诞生近20载,如今的放映光源、拍摄帧率、设备的兼容性等等制约性技术条件已不复存在,影院完全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影像,而以亮度为48cd/㎡ 的放映指标却依然是通行的一个基准,这难免不让人心生置喙。
于是,在业内我们也不乏听到另一种声音:“正是电影放映标准的门槛过低,才导致了我国电影放映质量的提升受阻。虽然目前我们现有的高端影院或新建影院都已朝着高于技术标准的趋势在迈进,但不可否认,从行业整体来看,仍有大部分影院奉行的还是“低标准”放映。为何?无非是出于节约能耗、节约成本的“私心”。试想,若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思路,谈何提升放映质量?”
以上行业人士的心声具体可归结为两点:其一,我国现行的电影放映标准已滞后于当下电影技术的发展,哪怕是好莱坞的DCI规范也不例外;其二,电影放映技术标准的门槛有必要往上提一提了,同时,这也不失为提升影院放映质量的一种推力。对此,艾维电影虽不完全认可,但却值得细细商榷一番。
02
技术标准规范落后于电影技术
实属正常!
标准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不可能领先于技术的发展。正如唯物主义哲学所认为:“物质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不是自生的和先验的。”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标准即是意识,“技术”即是客观物质。
我们仍然以较为公认的DCI技术规范为示例。严格说来,DCI既不是标准制定机构,也不是行业标准起草组织,但由于好莱坞处于世界电影市场的垄断地位,因此,全球院线运营商和数字电影设备制造商都在密切关注DCI技术规范的进展情况。比如,今年中影光峰推出的首款C5数字放映机,就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得到DCI认证的电影放映机。
我们不妨来简单回顾下DCI技术规范的发展历程:
2005年7月20日,由迪斯尼、福克斯、米高梅(后被索尼收购)、派拉蒙、索尼图像、环球、华纳兄弟等好莱坞七大制片厂商联合组成的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发布了《数字电影系统规范》V1.0版,共分为总论、系统概述、数字电影发行母版、压缩、节目、文件打包、发行传输、影院系统、放映设备、安全管理等九个章节,全面阐述了设计数字影院各个方面技术的要求;
2007年4月,发布DCI《数字影院系统规范》V1.1版,包括148个校正,主要集中在安全部分以及发行母版部分,对影院放映部分以及传输部分的改动很小。同时,DCI尽量与SMPTE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2008年3月7日,发布DCI《数字影院系统规范》V1.2版,包括100项校正,主要集中在安全部分、打包部分、和影院系统部分也有小范围的改动。其中在影院系统的放映部分,要求放映机口需要满足有关以太网传输协议的IEEE802.32-2005标准的部分条款。
2009年4月30日,发布V1.2版的勘误表草案。
……
2015年,DCI为高亮度3D放映修订了推荐规范,认为激光放映、双机放映等3D放映的入眼亮度应达到48cd/m2±6.9cd/m2 (14fL ± 2fL),而普通放映机的入眼亮度也应达到24cd/m2±6.9cd/m2(7fL±2fL)。亮度均匀度要和现有SMPTE标准一致。此举在当时虽受争议,但说明DCI规范也在密切的关注电影放映技术。
2018年11月16日,DCI颁布了关于HDR的新标准草案。一直以来,各大HDR厂商标准各异,此次草案的颁布充分表明了DCI对HDR技术的重视,也预示着未来对于HDR技术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可见,DCI规范自诞生的13年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动态演进,每一次修校都对新出现技术的一些关键性的指标进行引进和调整。并且,总体来看,DCI规范在清晰度、光源的界定、亮度、对比度等方面做了实时的改进,它或不是、的技术标准,但却体现了电影技术的发展。也有传言,DCI2.0规范正在路上,不久将发布。
当然,也许在不少人看来,从DCI1.0到DCI2.0,这个规范的推进未免有些太过缓慢了,甚至说具有诸多的滞后性,而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是,这不乏一些客观因素的桎梏所致。
一般,放映新技术在开始时只会进入少数影院。而一个行业新标准的推出,则需要反复考虑,这当中还有一个对技术发展成果的审视、观望的过程。所以,标准的制定必然要有一个协调机制,照顾到绝大多数技术设备厂商的实际情况,如果制定的标准大家都达不到,那就没有实际意义。这也必然会让标准的制定变得被动。从这一角度看来,国内标准、规范稍微滞后于电影技术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我们也期待如DCI等规范、标准的制定能够变得更加的迅速合理,与时俱进,而不是等技术出来很久了,“标准”却仍视而不改。
03、靠电影技术规范的“压力”而助推的放映
质量升级,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说到电影技术标准需与时俱进,影院的放映设备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国影院新的放映技术的应用在不断的加快,甚至可以说在不少方面已然超越了美国,这的确值得国人自豪,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新建高端影院已经奋勇在新技术的道路上,而很多旧影院的设备升级之路却并未跟上时代的步伐。
据艾维电影调查发现,许多2008年、2009年建设的影院,当时使用的是代数字电影放映机和服务器,如今10年过去了,数字放映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服务器也有了多代的升级,但这些旧影院中仍有不少还在延用代放映设备,更不用说更新换代了。
其中一位影院经理表示:“我们也希望自家影院的放映设备能更上一层楼,给观众带来更佳的观影体验。但是,设备升不升级终归是由投资老板说了算。”
为此,他还透露了行业的一些“潜规则”,由于影院投资者的商业行为,个别影院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而降低放映亮度,以至于观众实际看到的电影效果仅为设备指标的70%左右,所以有些观众会在观看部分场面比较灰暗的3D电影时会觉得很累,甚至有些看不清楚的感觉。
依靠电影技术更高标准的“威慑”或能给影院形成一种压力,迫使其提升影院的放映质量,但这终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之举,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技术标准的落实,成为日常监管的主要工作。
当新技术、新设备开始“服役”时,我们更希望影院投资者们能够正视技术升级所带来的声光效果的提高,并主动的拥抱新技术,沿着技术的发展而升级换代,包括光源的升级(由汞灯、氙灯到激光)、清晰度的升级(由2K到4K),以及放映亮度的升级(从原来4.5FL的3D放映亮度提高到6FL乃至更高标准)……,同时,国家应予以政策、资金上的鼓励。
使得新技术标准规范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向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体验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发挥其积极的生产力促进作用。
(转自:艾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