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电影局了解到,截至 11 月 25 日下午 5 点 27 分左右,2018 年全国电影票房已经超过 2017 年总票房 559.11 亿元,创下新纪录。

截至记者发稿时,2018 年全国电影票房达 559.14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 10%,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超过 60%。票房过亿元影片 73 部,其中国产影片 39 部。
占比稳定
国产影片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上,中国观众对于本土优质内容的信赖和喜爱程度与日俱增。
在喜剧、爱情、战争、悬疑等传统商业类型保持市场吸引力外,以《无问西东》为代表的文艺片,以《风语咒》为代表的动画片,以《藏北密岭 - 重返无人区》为代表的纪录片,以《动物世界》为代表的高工业水准影片,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现实题材影片等都在获得市场认可同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调动了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观影兴趣和观影热情。

在今年,《后来的我们》《一出好戏》《超时空同居》《我不是药神》等导演处女作都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中国观众观影口味的多元化和电影市场的丰富性得到充分彰显。
市场的良好反响不但给了创作者尝试更多题材和风格的底气,也给了各个制片方深度挖掘新鲜优质内容的理由。郭帆的《流浪地球》,宁浩《疯狂的外星人》,路阳的《刺杀小说家》,陈可辛的《李娜》,毕赣的《地球后的夜晚》等不用类型的电影作品,在项目前期就已经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热切期待。

调整加速
影片质量成市场铁律
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优质内容重新成为影响电影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季度全国电影市场共产出票房 202.17 亿元,同比增长 39.82%,《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 2》《捉妖记 2》《前任 3: 再见前任》《无问西东》等优质国产片为市场的优异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互联网时代电影口碑的迅速扩散为市场理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影片质量成为决定市场走向的铁律,内容创作回到行业的核心位置。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艺恩进行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创下多项纪录的 2018 年春节档满意度得分 83.4 分,为历史调查的春节档中的分,而 2018 年中秋 · 国庆档综合满意度 80.6 分,较 2017 年同期降低 2.9 分,下滑幅度较大。从影片来看,《反贪风暴 3》、《江湖儿女》和《悲伤逆流成河》在中秋档满意度排名中居前三位。

市场下沉
三四五线城市成新增长点
在放映端,中国电影市场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截至 2018 年 11 月初,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有 58148 块银幕在呼唤优质放映内容,其中县级银幕数达到 21427 块,占比 37%。随着一二线城市的饱和,三四五线城市开始接棒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新的增长点。
在整体票房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三四五线城市的票房增长依然维持在高位,近两年的票房爆款影片无一例外都获得了三四五线城市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在宣传和发行上对这些新崛起的潜在票仓城市投入更多资源。
与此同时,对专线发行、分线发行等差异化发行方式的探索还在继续。截至今年 11 月 6 日,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已经拥有 1630 家加盟影院,覆盖 2100 块银幕,成功帮助 9 部影片实现专线发行,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11 月 27 日,影片《生活万岁》在万达院线、大地院线双线上映,这是国产电影对于分线发行的一次大胆尝试。

再加上网剧、综艺、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在娱乐形式上的分流,以及互联网平台放映,家庭投影等在观影方式上竞争,都对传统影院观影方式形成挑战。
这对电影放映端在建设和经营思路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方面,需要更加关注影院的布局问题,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均衡发展;在经营方面,需要在形成特色经营、提高上座率、提高影片容量、发挥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探索,让市场更有活力,让观众有更多选择。
法规出台
规范市场促进产业繁荣
2018 年是电影市场规范加强年,电影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 " 看得见的手 " 的作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规范市场,优化中国电影的整体生态,实现产业的良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9 月 18 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出《关于电影票 " 退改签 " 规定的通知》,对影院及第三方售票平台的 " 退改签 " 作出了明确要求,要求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充分体现公平合理、亲民便民的原则,履行对观众的告知义务,便于观众查阅和社会监督。

(来源:中国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