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江湖儿女》近期现象级的热映,贾樟柯再度进入公众视野。10月11日到10月20日,第二届平遥电影展在平遥古城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电影明星和大咖云集,这个电影展的创始人就是贾樟柯。
	
走进平遥古城西门步行两分钟,便可看见“平遥电影宫”几个硕大的方块字矗立在一片厂房区门口。因为贾樟柯的平遥电影节在这里举办,原本是淡季的平遥古城近游客不少。
一个人撑起一个影展
进门100米,左手边便是一块硕大的“江湖儿女”餐厅招牌,这是一家刚装修好的餐厅。餐厅特别设计了这个江湖气十足的木质楼梯。每天夜晚,贾樟柯经常在这里招待来自国内外的电影圈的朋友们,酒至微醺,这拨友人就会去对面的舞池里蹦迪。
就连贾樟柯自己都承认,要是在20年前,举办这么大规模的电影展,他想都不敢想。
2015年,贾樟柯“逃离”了北京,回到老家汾阳的村子贾家庄。贾家庄村里有条美食街“贾街”,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家厨”就坐落在这条街上,这里有山西人爱吃的过油肉和各种地方美食。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老家,白天写书,晚上和朋友吃饭聊天。“我现在的生活很简单。”
平遥电影宫项目就是在他回老家之后没多久就谈成了。这个电影宫是由一家柴油机厂改造而成,占地1.3万平方米,有一个可容纳1500人的露天剧场,一个可容纳500人的“小城之春”影厅,还有四个小影厅。有记者感叹说,这个影展的条件比戛纳影展还要好。
这么大一个园区,没有影展的时候怎么办?当然不能闲着!今年,这里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艺术中心,会像正常商业影院一样放电影,还不定期举办论坛和主题展映活动,放映一些山西籍导演的作品。
今年影展的赞助商比去年多了不少,甚至可口可乐也加入了进来,这足见贾樟柯的号召力。他在这次记者会上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他找某品牌商拉赞助,只打了一分钟的电话,合作就谈成了。贾樟柯笑称,自己专心做生意的话,估计也不比马云他们差。
去年平遥电影展,贾樟柯说有个遗憾就是吃得不够好,电影宫只有一个简餐店,连普通的山西刀削面都没得吃。今年他就特别交代,丰富了菜品种类,隔壁还新开一家陕西面馆,站台底下也多了一个西餐吧。“今年平遥影展的主题叫电影回归市集,强调电影跟观众、跟生活的关系,而不是高高在上,端着。电影初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发明,跟喷火和变脸一样,诞生在市集里,是很接地气的娱乐消费。卓别林的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甚至包括现在周星驰的电影,都延续了这重要的一脉。”贾樟柯说。
开幕式上,贾樟柯打着领结,戴着红围巾迎来送往。这像一场家宴,这里是他的主场,他有这样的底气。
“我对获奖已经看得很淡了”
10月19日,一袭正装出席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贾樟柯略显疲惫,眼中还带着血丝。贾樟柯说话的声音并不大,语速也不快,但让你感到掷地有声,有思维含量在其中。即便是有记者问他棘手的问题,他也会点点头,一脸坚毅。这种直爽让现场的记者大呼过瘾,一如他电影的呈现方式,直抵现实,从不回避。对于有记者要求合影,他来者不拒,会后记者追着他提问,他也放慢脚步,欣然作答。
贾樟柯说,这是自己这么多年来摸索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即使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身份,也从来不“飘”。“拍完《小武》后,约我出来见面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我自不敢怠慢,也不想错过任何人。江湖上讲‘多个朋友多条路’,像我这种拎一只箱子来北京找活路的人,突然得到别人的注意,总是心生感激。”
记者问贾樟柯,如今已经在上获奖无数,对于拿奖和票房是什么态度?贾樟柯说,对于那些都不那么在乎了,因为自己拿到的奖已经够多了,20年电影生涯,密集的时候每个月都在拿奖。“刚出道时觉得拿奖很重要,因为那是行业对你的才华的一种认同。至于票房,我会积极配合宣传,但不会去预估一部电影的票房有多少。当然啦,如果你拍的电影能够大卖,也是让人高兴的事,毕竟没谁跟钱过不去嘛。”他笑着说。
9次获得三大电影节的各类奖项,但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的票房却不那么理想。近年来他其实不止一次对媒体说过,希望电影被更多人看到。9月25日,在《江湖儿女》上映前,他甚至邀请火箭少女101成员杨超越参与《江湖儿女》的路演。贾导本人罕见地参加了《朗读者2》《我就是演员》两档综艺节目,并在《我就是演员》中亲自上场演出。这一次,贾樟柯似乎也想在票房上证明自己。在《江湖儿女》上映前,贾樟柯就表现出对《江湖儿女》票房信心满满。
截至目前,《江湖儿女》总票房已经超过了7000万元,为贾樟柯电影的历史,但《江湖儿女》似乎并未完全摆脱文艺片“钱景惨淡”的宿命:在批影迷观众贡献完票房后,后续票房很难仅靠口碑持续维持。但贾樟柯说,他对中国的文艺片有信心,也对中国观众有信心。
对话贾樟柯
谈日常生活: 我有20年没去迪斯科了
记者:平遥电影展在平遥这么一个小县城举行,会有观众看吗?
贾樟柯:平遥电影展是建立在一个有52万人口的县城,你把电影展建立在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当然是比较容易的。但我想通过在小县城办电影展的成功来呈现一个事实,基层同样有对艺术的强烈渴望。我经常想起我小的时候爱看电影那个年代,我也曾生活在像平遥这样的小城里面,那时要是有电影看,就跟过年一样高兴。总有人说贾樟柯你在基层创办一个电影展有观众吗?这时候我就会想起十几岁时候的我,我相信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和那个时候的我一样,对电影充满憧憬和迷恋。我希望通过平遥电影展让人们知道在基层是有观众的,同时文化的资源是需要流动的。
记者:你以前说自己是一个来自基层的民间导演,现在你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导演了,对自己的定位有变化吗?
贾樟柯:10年前起,我在做导演之余,也在做电影制片人。这10年里面监制了20多位年轻导演的作品,都是这些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电影。我知道每一个导演在起步的时候没有资源、没有经验,我知道他们的苦,所以希望能够帮到他们。3年前,我就创办了一个播映平台叫“柯首映”。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是不是全部被电影占据?
贾樟柯:就好像开幕式上杜琪峰说的那样,如果你选择了这个电影工作,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全部交给了电影,24小时可能都在为这个工作付出。我也是这种感觉,电影就是我的生命。这些年,我也尝试着把一些内容交给我的团队去处理,毕竟我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比如说平遥电影展,有马可在这里掌舵,我是在影展开始前一周才到的。
从个人时间管理上来说,电影现在已经占据了我生活的全部,我已经有将近20年没有去过迪斯科了,其实我是一个特别爱迪斯科的人。我也有20年没有去过卡拉OK,我也是一个特别爱唱歌的人。
谈《江湖儿女》: 表达的是人如何被时间改变
记者:《江湖儿女》近期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听说你是在一个饭店里写出来的?
贾樟柯:昨天我们去的贾家庄的那个餐厅已经开了三年了,我一般夏季在这里避暑,冬季、春节期间跟家人在这里团聚。《江湖儿女》的剧本就是在那个餐厅写完的。
具体到《江湖儿女》这部影片,我初是好奇“人如何被时间改变”。我27岁开始拍个电影,那个时候非常年轻,我并不知道时间会怎么改变人,但是到现在40多岁,我开始对时间空间有了新的理解。初我就是想写一部电影,关于人怎么被时间改变,而这个抽象的时间背后,时代在变革,人又是怎么被时代塑造的,这个命题非常吸引我。
《江湖儿女》故事的起源是2001年,也就是世纪之初,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其实发生了很大改变。2001年故事开端的时候,是前互联网时代,中国保留了传统的人和人之间交往的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所有的东西都在改变和解体。就好像你在17年前你不会想到大家会整天拿着一个手机看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原则,有人坚持,有人放弃。过去我拍的电影里面聚焦比较多的是外部的大的社会环境的变迁,但《江湖儿女》讲的是人的情感世界的变化。
记者:你是怎么理解江湖的?
贾樟柯:现在大部分人都离乡背井,处于一种江湖式的漂泊。江湖首先是这种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其次就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江湖人物就是这里有情有义的男男女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中,我觉得不管什么年龄段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江湖。
记者:《江湖儿女》跟你过去拍的电影有何不同?
贾樟柯:《江湖儿女》是我次怀着一种对男性的反思的心情来写的。这部片子里,男人糟糕一点,女人比较坚持自我。比如说斌哥这个人物,我对这个人物抱以强烈的认同感,因为我觉得我跟他挺贴近的,他身上有很多男性的缺点。在时代的洪流里,他可能追逐的是某种主流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当你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你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谈电影行业: 一年800部属“产能过剩”
记者:很多人说你是艺术片导演,你是不是不太喜欢这个标签?
贾樟柯:其实我自己不会给我贴上“艺术片导演”或“商业片导演”的标签,这两者都是电影市场多元化的体现。我拍的电影都是在一个特定阶段里我认为重要的东西。拍的时候,你不会去想这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如果你想太多,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尽管现在高票房的商业片不少,但我依然对文艺片有信心,因为中国的电影一定要从人口来考虑。《江湖儿女》到现在已经有250万人次观众的入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我觉得艺术电影在中国是有观众基础的。所以我们要创造好这些电影跟观众相遇的机会,让我们的影院系统更加合理,如今这些已经有起色了,这种改变再快一点就好了。
记者:你的电影在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但是跟现在有一些商业大片动辄卖几十亿相比,票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将来会不会向商业化转向?
贾樟柯:变并不可怕,我觉得也不一定要坚持,一个导演应该是有多重选择的机会。拍电影20年,对我来说始终是拍我当时想表达的,我觉得这就够了。我对创作是没有规划的,就好像我们写一首诗,在这首诗出现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会写出什么,我一直享受这种非工业化的创作状态。
记者:您怎么看电影行业产能过剩?
	  贾樟柯:其实中国电影近发生了很多事情,金融资本进入电影行业其实应该得到更严格的规范。去年中国拍了将近800部影片,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产能过剩。你要看每年有多少部电影没有被公映,除去这些就是市场能容纳的数量了,我个人觉得800部肯定是多了,砍掉个上百部都没问题。电影行业也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年,在高回报的吸引下,很多电影都一窝蜂地出来了,但市场容量就那么大,就算是中国的电影市场增长快,它也是有规律的,不可能今年跟去年有一个几何级的飞跃。拍的电影多了,产能过剩,质量又参差不齐,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也不见得是个好事情。所以我觉得电影人要把功夫放在怎么创作、打磨出精品上,而不是说今年电影又比过去增加了多少部。
	
	(来源:中国电影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