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民营五大的秋天 为什么说希望大于失望

来源:新干线影业时间:2018-09-25

没有竞争的拍卖,落下了极其刺耳的一锤。
 

在9月22日,贾跃亭的乐视控股所持乐视影业21.8122%的股权被融创旗下的天津嘉睿汇鑫以底价5.3亿拍下。早就更名的乐创文娱“去贾运动”板上钉钉,但比起贾跃亭的出局清算,成交价撕开的估值震惊了不少人。

24亿,比起当时欲并入乐视网的98亿估值,跌去了整整74亿。如果说,乐视影业的“至暗时刻”体现在何处,或许就在于此吧。不过24亿的估值重要吗?

显然没那么重要,看上去它就是一个清算“前任”的数字而已,并不能代表乐创文娱的“值钱指数”。

事实上在这个年票房靠近600亿的秋天,民营五大简直冷的要命。从市值来看,光线传媒224亿已经“遥遥领先”于四兄弟;华谊兄弟在舆论的声讨中,一步步缩至154亿;万达影视并入万达电影时,市值披露为116亿;影视股IPO“独苗”博纳影业一次估值为160亿。

在寸土寸金的影视界,这样的市值表现难称“五大”。但“市值”或“估值”又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呢?拿此衡量五大好坏和市场风向,本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妥。

五大分崩并不意味着新王崛起。在新趋势“破土”的虚土之上,伴随着影视寒冬的提前“秋冻”,五大“被迫”挤掉了自己身上所有的泡沫,但资本的“裸泳”并没有让他们伤筋动骨,反而对于新贵来说,更像是一次生死考验。


 

益于商誉险毁于民誉的华谊兄弟,100天“磨难”难改大势? 

1994年,华谊借着冯小刚进入了电影行业。2018年,冯小刚的新作《手机2》的确杀青了。但《江湖儿女》里的冯小刚不见了,《找到你》上面的监制冯小刚也不见了。

6月份,一个看似普通的《手机2》,拨通了影视行业的“致命呼救”。崔永元微博连发“炸弹”,影视行业的水逆之路从此开始。对于华谊来说,从《手机2》到范冰冰,从范冰冰到冯小刚,从冯小刚到王氏兄弟。关于影视行业的每一次负面,都没有绕开华谊这个“老大”。

 

这家依靠明星发家的公司,后因为明星“受难”。华谊兄弟曾经一次次抛出的高价收购、天价对赌成为了今日爆发的所有引线。不论是媒体还是民众,都时间拿着华谊兄弟的商誉开始说事儿。

商誉,虽然在企业投资并购中极其常见,但对于华谊来说,无论是10亿收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还是7.56亿收购成立一天的东阳浩瀚,华谊的商誉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名誉的空头支票”。

在明星流动性加大的现状,商誉过高引发的危险已经非常明显。但对于华谊来说,在中国电影发展迅速的十年里,正是商誉助推了华谊的资本加速。

终差点因为商誉,让华谊兄弟险毁于民誉。但华谊早就不是那个“去电影化”的华谊,无论外界如今的评价偏向何处,影视行业终究还是一个凭实力去说话的行业。

今年的上影节,华谊兄弟发了的片单。虽然之后的华谊经历了更大的声浪冲击,但起码在发布会现场,无论是合作过的徐克、管虎、田羽生还是当时待合作的贾樟柯、陈正道、李蔚然。

 

靠“人”崛起的华谊,终还是要靠“人”来化险为夷。在电影行业头部愈发集中化的当下,优质的电影人成为了掌握未来主动权的砝码。虽然新兴资本有着更充裕的资金和更诱惑的股权,但比起实打实的作品表现,老牌内容公司的家底儿还是散发着足够诱人的光芒。

就像贾樟柯在谈及为何和华谊兄弟合作时,他毫不犹豫的举出了《芳华》和《我不是潘金莲》的案例,这已经说明对于一线电影人来说,“专业”是决定是否同行的核心。

或许谁也不知道,华谊终的结局是什么。但“不知道”的背后起码代表着表面上的平静,外界如此业内也如此。华谊仍然有足够的资本去吸引一线电影人合作,也有足够的实力参投头部的作品,而这两项优势,无论外界认可与否,喜欢与否,都不会因为舆论有太多的改变。

 

乐创文娱和博纳影业:拼性价比弯道超车?

乐视影业,是中国电影疯长的受益者。而博纳,则是错过中国电影疯长的头号失意者。

2016年,乐视网拟收购乐视影业,后者估值高达98亿。如今,在彻底清算“乐视基因”时,更名乐创文娱的乐视影业估值跌了75%。

但24亿估值,参考的价值有多大?论作品,今年上映的《影》、《秦明·生死语者》等4部作品并不是“小体量”;而从蝴蝶到飞轮,乐创文娱对于文化品牌的输出决心体现的非常明显。

 

在前几天举行的《影》品牌日活动中,与乐创文娱达成合作的许多品牌就推出了相关产品。比起以往传统的产业链开发模式,这种“产业模式前置化”显然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只是,新生的乐创文娱暂且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来证明。但这也并不代表,与其目前所呈现出的估值相符。换一种角度来看,在影视寒冬期内,估值泡沫的破裂远比继续鼓吹泡沫要好得多,只有在资本回归理性后,对于公司的未来规划才会更踏实。

而对于博纳影业来说,作为目前一家正在排队IPO的“影视独苗”,对于资本的渴望早就无需多言。在市值只有华谊和光线十分之一时,于冬苦恼的打电话询问“差距”。

在拉入腾讯、阿里等巨头,又找来了章子怡等明星后,博纳影业IPO就已经没有了回头箭。博纳影业没有赶上中国电影飞速增长的时候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在如今新的市场趋势确立的转折点,博纳影业反倒是有了自己的优势。

 

给力的是,这两年电影市场对于类型片的渴望恰恰迎合了博纳的长向。从港片发家的博纳,在美国上市的收获一是经验二是人脉,所以港片+好莱坞人脉成为了博纳屡战屡胜的攻击武器。以至于每每当博纳新片预售较低,引发担忧时,于冬总是能“夸下海口”喊出目标。

终即便不是,票房表现也超出了普遍预期。这就是如今市场给予博纳影业的“红利”,市场的需求和博纳的供给达到了一个平衡。

不过,博纳影业近几年因为政府补贴的原因,充实了它的业绩。在政策变动时,博纳影业的风向转变会显得被动。但博纳的“主旋律”类型片和目前的“主旋律”政治环境,很难在短期内有太大变动。而博纳自身的类型片基因,则足以支撑它IPO。

 

乐创文娱和博纳影业某种程度上是一类公司,它们没有光线和华谊庞大的布局体量,也没有万达的独占红利,他们一度被资本看衰,却又手握优势,等待证明。

而中国电影在度过了互联网的“中场”,下半场必然靠的是产业链模式和类型片优势,而这两项恰恰是乐创文娱和博纳影业的性价比优势。

 

拿什么拯救你,没有爆款的光线和红利减退的万达?

比起光明,怕的是身处光明。

光线传媒目前的市值为224亿,比起其他四大,光线传媒保留了五大后的脸面。但光线传媒的发展势头,可能和它的市值名头截然相反。

光线因为自身的体量,并没有明显到不容忽视的短板。说没有爆款,但这两年它极力的参投爆款。《唐人街探案2》票房破28亿时,光线也发布声明声称公司小赚一笔,贡献营收在3700万-4800万之间。

 

虽然《动物世界》的实际表现低于预期,但外界的口碑回暖和迅速开发续集,还是能看出光线对于自造爆款的渴望。

但渴望和成就往往没有必然的联系,光线传媒近两年的业绩,大多是投资猫眼和新丽获得的资本红利。但能够支撑光线未来的,不是继续变卖股权充实业绩,而是发力制作。

但比起华谊,光线显然要困难许多,原因在于光线和一手栽培的明星影人并没有预期那么理想。

曾经的徐峥,其项目大多由自己的真乐道文化主控。而后来的邓超,也由橙子映像组盘。再加上因为《煎饼侠》大火的大鹏,也创办了他城影视。除了自立门户,徐峥时而当演员时而当监制,邓超演戏、综艺两不误,大鹏的下一部无人知晓。

 

不过利好的一点在于,曾经光线靠着中小成本青春片和喜剧片杀出重围。而从5月开始,光线主控的《超时空同居》和《一出好戏》的实际表现都要远远好于预期。

对于光线传媒来说,重工业大片本就不是自身强项,紧抓中小成本青春片和喜剧片才是光线转危为安的中心要点。

对于万达来说,今年万达影视并入万达电影经历了又一次尝试,尽管剔除了传奇影业,装入了新媒诚品的万达影视,估值从372亿元降到了116.19亿元,但在深交所的问询下还是没了音讯。

万达整个电影系的优势无数不在,坐拥市场份额的院线巨头,尤其是在票补退烧后,优势会慢慢显露;自身内容制作优势不再,但“一档多投”也让其大赚不少。

只不过中国电影粗放型的红利消散殆尽,单银幕票房的下降让万达急需飞票房收入的迅速增长。但票补的消退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三四线城市的观影频次,在观影人流下降的阵痛期,非票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又何从谈起?

万达的资本优势无需多言,但真正能决定万达电影未来的可能变成了内部板块的联动,万达影视-五洲发行-万达电影全产业链的协同共振是其筹码。

 

在上影节,一向豪气的万达也不再盲目的广发片单。但上游一旦节源,对于整个万达体系来说都是不小的伤害。

只是相比五大的纠结,新贵们又好大那里去了呢?谁能保证如今的优势可以复刻到明年?谁又能保证在资本寒冬的窗口,新贵们能够顺利突围。市场本就是起伏不定的周期性律动,民营五大的市场份额和经验是其多年积淀的优势,不会因为资本的泡沫就迅速蒸发。

而市场新贵,或顺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红利,或利于类型爆款的头部效应。但无论是影市的头部化趋势,还是互联网特征的退烧特质,都无法让新贵在目前的市场由转自如,反而稍有不慎就会遇到危难。

多少年后,回看2018年的影视寒冬,可能才会明白终留下的是什么。但起码从寒冬里去看“寒冬”,资本的泡沫破裂并不是击垮五大的“后稻草”,更像是促使五大自省的“可贵良鞭”。是接受“寒冬”向下,还是逆于“磨难”向上,全凭个人选择。

对于冲向600亿的电影市场来说,五大的秋天,显然希望大于失望。

(来源:中国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