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陈力委员:为人民创作,我获得了温暖和力量

来源:新干线影业时间:2019-03-11




" 这个时代是伟大的时代,有一位这么懂创作的总书记在指引着我们,我觉得,每一个创作人员,都应该为新时代做出自己能做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陈力今年在两会上特别激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3 月 4 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 , 并参加联组会。会上,共有 8 名委员发言,陈力是其中之一。

谈起那天总书记与文艺组委员的交流,陈力至今心潮澎湃," 能够把自己创作的体会向总书记汇报,我觉得特别的幸福。"

作为主旋律电影导演,陈力入行时就将创作目光聚焦于红色题材,从早年的《少年毛泽东》到获得飞天奖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海棠依旧》,从建国六十周年献礼影片《谁主沉浮》到第 29 届金鸡奖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战争电影《血战湘江》⋯⋯多年来,陈力始终坚守在红色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一线。

对于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的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创作导向,陈力感触颇深。陈力说,十八大以来,她时刻提醒自己要 " 以人民为中心 " 进行创作。

为拍好红色电影,她走进革命老区下生活,在与老区人民的相处中,陈力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冲击,老区人民对她的依恋又令她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为了拍摄守岛 32 年无怨无悔的 " 时代楷模 " 王继才,还没过完年,陈力就到了岛上体验生活,与王继才的妻子王仕花和他的儿女促膝长谈,她发现,他们的生活中 " 有捕捉不完的细节 "。

走到人民中间去,为人民创作,陈力越是深入生活,越是觉得有太多地方需要下功夫," 越是深入人民,越觉得自己渺小,越觉得应该多向人民学习,需要狠下功夫的地方太多太多。"

陈力说,深入人民下生活,让她领悟到,习总书记向文艺工作者提出的 "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 的深意,深刻认识到为何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高质量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她认为,唯有以好作品去回报人民。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 70 周年,陈力即将完成一部红色史诗电影《古田军号》。她告诉记者,影片创作时,就时刻把习总书记对文艺创作的新要求铭记于心,这一次,她试图通过拍摄手法的创新与年轻人接轨,让年轻人爱上红色电影。而能够以此片向新中国 70 华诞献礼,她倍感荣幸。

总书记讲话为创作指明方向

►《中国电影报》:3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发表讲话。当天文艺界社科界共有 8 位委员发言,您作为发言委员之一,当时是什么心情?

►  陈力:听了总书记讲话我非常激动,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能够把自己创作的体会向总书记汇报,我觉得特别的幸福。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创作方向,对我而言,就是要为人民、为新时代拍出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中国电影报》: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创作导向,作为电影导演,您是怎么理解这一要求的?

►  陈力:从 2014 年 10 月 15 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就已经指明了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创作导向。

这些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在创作时比以往更注重深入生活,我深刻体会到,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为什么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什么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高质量是我们创作人员的生命线。

在创作中,我发现,我们越是深入人民,越应该多向人民学习,越要狠下功夫,多拍出好的影片,回报人民。

举个例子,我们拍主旋律影片,深入老区人民,特别是闽西老区,让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冲击,越来越觉得自己渺小,需要学习和狠下功夫的地方太多太多。对他们,我的内心也多了一份牵挂。

这种牵挂我体会特别深,逢年过节,老乡们用手机跟我视频通话,他们说," 陈导演,快回来吧,我们想你了。" 他们说的不是 " 你来吧 ",而是 " 你回来吧 ",这种感情我觉得只有在那个地方可以触摸得到,这份感情也让我的内心无比充实和幸福。

其实,我为他们做得不多,也不够,可是他们却给了我那么多温暖,那么多鼓舞。我想说,作为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获得的是温暖和力量。人民的力量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是他们带领我们成长。

深入生活,有捕捉不完的细节

►《中国电影报》:总书记说," 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 ",您对此有哪些体会?

►  陈力:这个时代是伟大的时代,有一位这么懂创作的总书记在指引着我们,我觉得,每一个创作人员,都应该为新时代做出自己能做的贡献。

总书记在讲到创作时强调了细节,他说要有鲜活的细节,要去下生活,你才能获得鲜活的细节,你有了方向才能拍出的作品,这个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总书记这样面对面地来教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创作,文艺工作者如果不去珍惜这个时代,不去珍惜一个这样懂我们的总书记,我觉得,都对不起这个时代。

►《中国电影报》:那么对于 " 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 的新要求,您认为创作者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加强?

►  陈力:我觉得需要加强的是深入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新时代可以歌颂的人很多,真的是要有拨动心弦的创作才能打动观众,我觉得这很关键。

像我马上要拍 " 时代楷模 " 王继才的电影,王继才守岛 32 年无怨无悔,他爱国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为了拍摄他的感人事迹,我就下了生活,过年的时候我去了,跟他的爱人交谈,跟他的儿女交谈,我觉得有捕捉不完的细节。

当你把感情投入进去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细节,一定要把这些细节全敛过来,敛到你的内心,再释放出来,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

用明德引领风尚,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自律

►《中国电影报》:总书记强调," 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您怎么理解他说的这句话?

►  陈力:我觉得用明德引领风尚,这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关键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果你没有明德,那你就引领不了风尚。

怎么去引领?你首先自己的站位要高,自己要有一定的品位、有一定的站位、有一定的审美,才可以谈得上明德引领,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中国电影报》:所以您认为,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应当如何要求自己?

►  陈力:首先要自律。我认为,做一件事情终拼的是人格的魅力,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从事的是培根铸魂的 " 灵魂工程师 " 的职业,更要有崇高的人格。

人格的魅力涵盖很多,比如你怎么去规范自己的人格,规范你的道德观念,先要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出好作品。我觉得,我们首先要自省,要自律,要学习,然后才可以释放。

►《中国电影报》:您认为在文艺创作中,如何阐释好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  陈力:我觉得还是要提高自己。创作者要知道自己的视点在哪儿?创作的重点在哪儿?是在纯粹意义上的票房,还是真的要为人民服务?是在经济上,还是真的在做意识形态的工作?你做的这个工作又是怎么能够打动观众的?如果你自己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又怎么去打动别人?

所以,我认为,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境界,意识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是什么,然后才是追求艺术创新,用的艺术表达献给观众,回报观众。

以 " 创新精神 " 拍摄红色题材电影

►《中国电影报》:今年是新中国建国 70 周年,在这个重大时间节点上,您有什么新的作品要推出吗?

►  陈力:有。我马上要完成一部红色史诗电影《古田军号》。这部影片已经打磨了六年了,我们即将开机时,习总书记对文艺创作有了新的要求,不光是文艺工作,总书记提到,各行各业都要创新,于是,我们马上改变了开拍日期,再度深入生活,重新修改剧本,去捕捉 " 新 "。

创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创新跟今天的年轻人接轨?如何让年轻人乐于去认知和接受那段光辉的岁月?

前年,我带着《血战湘江》走进了大专院校的学生中间,走到了官兵队伍中,我的感受是,表达的创新,能让年轻人在观看精彩故事的同时,心甘情愿去接受这段伟大的历史。

《古田军号》讲述红四军 1929 年到达闽西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古田会议前后发生的鲜活感人的故事。拍摄时,我们使用了许多今天的语言,就是为了让年轻人看电影时,一下子就进入到历史中去,接受这段伟大的历史。

今年是古田会议 90 周年,也是新古田会议五周年,也刚好赶上建国 70 周年,能够献礼,我们倍感荣幸。

►《中国电影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今年带来了什么提案?

►  陈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我希望电影市场给的主旋律电影、红色题材电影、以积极态度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多一些放映空间。希望资本绑架电影的情况尽快缓解,让电影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转自:中国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