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复盘及2019全年预测

来源:新干线影业时间:2019-01-07

2018年刚刚结束,相信行业人士已然看到了各类数据报告,票房探照灯则希望从另外一些角度,带着大家复盘一下过去一年电影市场。

 

大盘稳中有升,头部效应明显

根据国家电影局2018年12月31日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7.16亿,同比增长5.93%;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创近年新高。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2部,其中国产电影44部。放映场次达到1.11亿场,同比增长17%。共上映571部影片,平均票价35.3元。综合来看,2018年较2017年稳中有升。

微信图片_20190103095945.jpg

但是从单天的产出的情况上看,2018年与2017年相比,破3亿的天数相同,而破1亿的天数也仅仅多了7天,虽然破5亿多了5天,但这也是由于单片及档期的加成共同导致的,平均看来全年并没有太多进步,这也在诸如十月底的某几日票房连续创新低上有所体现。

 微信图片_20190103095949.jpg

此外,2018年总票房超过5亿的影片占全年票房的73%,而2017年这一数字是67%。从上图头部影片分月的占比可以看到,多数月份都被头部影片占据在6成以上,在春节档和暑期档甚至高达90%。由此可见,大档期大公司大制作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在综艺剧集游戏短视频各种丰富娱乐的时代,留给那些小体量影片的空间真的十分有限了。

 

影院利益分摊,下沉趋势放缓

微信图片_20190103100019.jpg

从2017年底的9316家增长到2018年底的10369家,一年间新增的千家影城提供了近8000块银幕,可以看到2018年新开的影院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该增长量在总票房微涨的前提下势必导致单个影城的收益被稀释。

微信图片_20190103100102.jpg

上图显示,2017年之前开业的影院几乎都在2018年呈现同比下降态势,如果影院还是无序扩张的话,硬件设施陈旧、商业配套不完善的老影院,将越来越不好过;但是新开影院,因为投资大,先期折旧摊销成本高,房租及物业普遍比老影院高,经营压力不比老影院轻。

2018年TOP10影城票房同比增长率不及大盘,甚至多数同比有所降低,可以料想,居民区附近的影城会在工作日分走一大部分商业区影城的利益,同时屏幕规格更高、配套设施更完备的新影城又会抢走附近老影城的收入。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迎来一波影城荡涤之战,除了行政力量外,消费者的自行选择会将影院行业重新洗牌。

此外,目前业内共识的是:一线城市已增长乏力,而三四线下沉趋势也并未如前两年一样高速增长。

 

2018年TOP10城市票房、银幕数、人次变化

从2018年TOP10城市中也可以看到,北上广深都没有跑赢大盘,而杭州、苏州、南京等东部二线城市票房及人均观影频次涨势较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在人次增长并不占优的情况下,依靠上涨超1元的平均票价,使得年票房有所增长。在每块银幕覆盖人数上,杭州每6000人就拥有一块银幕,市场趋于饱和;相较之下,北京和重庆则还有一定增容空间。此外,北京和重庆票价上涨也十分明显,影城为了保证提供给观众更好的硬件和服务而提升票价,这一趋势也可能会成为后续其他城市的常态。

 

口碑效应凸显,不仅仅是评分

微信图片_20190103100240.jpg

上图为近三年影片评分分布情况(以猫眼评分举例),可以看到9分以上影片逐年增加,说明质量有所提升,而且2018年的9分影片贡献了高达47%的票房。但也看到7.0-8.9分这类还不错的影片在数量上并没有补充上,整个影片供给缺乏腰部支撑。在这些高分影片中,出现了多部依靠口碑逆袭的壮举,让我们行业人士重新认识了市场,更了解了观众。但是目前口碑的作用也已经不仅仅是评分那么简单的事情,高分的几部印度片再也没能创造新高,反而体量逐渐降低,也出现了分数平平但依然能长线赚钱的案例,下面为大家分以下三种角度来剖析口碑效应。

质量会突破档期限制:2018年春节档的《红海行动》就体现出极大的口碑作用,场面过于“血腥暴力”的该片本来完全不适合春节的观影气氛,首日仅11%的排片,但依靠其强大口碑每天都在上演票房和排片的逆跌,终成为2018年冠。

微信图片_20190103100243.jpg

社会话题型:此类影片能够引发共鸣,促进社会话题发酵,《我不是药神》和《无名之辈》顶起了国产剧情片的天花板,为市场展现了此类成本低,口碑高,收益大的制片方向。此外,与2017年表现纯真时代爱情的《芳华》不同,略污的《前任3》靠其接地气的内容让三四线人的情感得以释放,引起了社会话题。

微信图片_20190103100246.jpg

档期内相对口碑占优:而国庆档的《无双》、贺岁档的《来电狂响》则让我看到了某一档期内相对口碑的重要性,虽然两部影片并非购票平台双九分的影片,但由于自身卖点独特,且同期竞争对手极不给力,使得其能够通吃档期的同时,依然走出票房长线。

微信图片_20190103100249.jpg

 

分线发行任重而道远 

电影市场已经日渐成熟,互联网渗透全产业链,观影品味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大锅饭已经满足不了新型用户市场,分线发行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例如2018年区域发行影片《爸,我一定行的》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目前有校园院线、人民院线、艺术院线、点播院线,还有坊间争议的移动院线,我们认为每一张票都来自于观众,就应该改变院线霸权的现状,把选择权交还给观众。但是面临的问题在于,即便有了基础设施,营销热度跟不上,受众规模不足以覆盖影片放映成本,对于长期发展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从刚刚经历的《地球后的夜晚》可以看出,如果按照文艺青年的路子发行和营销,这部在普通观众眼里晦涩难懂的国产文艺片可能终不足三千万票房,存在巨大的回本压力。但营销破圈之后,影片顺利破2亿,迎来的却是非目标人群的吐槽失望,影片的评分在豆瓣、猫眼、淘票票上不断走低,也许利益方获益,但对于导演自身品牌来说是个巨大的伤害。

究竟是顶着亏本压力,让少部分兴趣人群满意,还是本着商业原则,尽可能地拉入更多的人群,这是各类分线发行都要考虑的事情,当然更希望国内观众能够迅速成长,包容更多类型的小体量片。

微信图片_20190103100253.jpg

 

国家关注电影,新政频频出台

2018年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政策性事件有:

电影局划归中宣部。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电影局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脱离,归于中宣部管辖范畴。

影视税务的规范化:2018年中期,在崔永元的实名举报后,偷税漏税、阴阳合同、税务总局介入、巨额罚单、限薪令、自纠自查、限期补税……每个关键词都将影视圈推向了风口浪尖。而此后国税总局推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有关工作的通知》,涉及到影视制作公司、经纪公司、演艺公司、明星工作室等几乎全部影视公司,和高收入影视从业人员。

促进影院建设:国家电影局印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银幕数突破8万块。在单银幕平均票房不断下降的当前,依然提出大力建设影院,也能从中看到实现社会效益远大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方向。

院线限制放开:在以上意见中,提出院线改革制度,此后会有影投影管组建新院线的情况出现,这对于商业化运作很有好处。2018年,全国电影市场前10家院线的集中度为70%,在移动人口红利下降,电影市场增速减缓的环境下,小影院小院线经营愈发困难,未来院线整合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2019年新片及全年期待

国产片方面,我们首先将迎接史上强春节档,共有十余部影片参与竞争,创造票房新高已几无悬念。其中两部科幻片作为国产鲜有的类型十分值得关注:《疯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都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从目前物料和热度来看,或许真的可以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微信图片_20190103100256.jpg

进口片方面,多部好莱坞影片相信早早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主要包括超级英雄类型的《惊奇队长》、《复仇者联盟4》、《蜘蛛侠:英雄远征》、《X战警:新变种人》、《X战警:黑凤凰》,经典系列续作《大黄蜂》、《特工前传》、《星球大战9》,以及迪士尼动画电影《狮子王》、《冰雪奇缘2》,皮克斯《玩具总动员4》等。整体而言,2019年好莱坞重磅影片项目众多、类型多样、值得期待,品质和票房相信较2018年有大幅提升。

微信图片_20190103100259.jpg 

2019年全年票房如何,票房探照灯成员也进行了预测。以下为预测结果(平均638亿):

微信截图_20190103100542.png

注:标“*”的成员成功预测了“2018全年票房”,偏差仅0.13%;